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筑梦教育 强国有为

发布日期:2024-09-23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袁创 编辑:尚磊磊

栉风沐雨三十载 弦歌不辍启华章

筑梦教育 强国有为

——庆祝西京学院建校30周年

陕西,地处中国版图中心,黄河在此奔流不息,滋养着三秦大地,巍巍秦岭横亘东西,和合南北,文化的光芒辉映着无数令人心驰神往的名胜古迹。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孕育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

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的神禾原上,矗立着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办高等学府——西京学院。30年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学校以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道路,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一颗璀璨的星辰。

党建引领 砥砺前行筑梦教育事业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缺口急剧扩大。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依法办学,掀起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潮,民办高等教育在三秦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年过半百的任万钧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踏上了艰辛而光荣的创业之路。1994年,西京学院的前身民办西京大学应运而生。

无校舍、无教师队伍、无资金,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面对建校初期的“三无”艰难局面,任万钧教授经过严谨的构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带领着团队苦干实干,三年间建成了一所拥有320亩土地,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和师资齐备的民办高校。

重视和加强党建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底色。2000年3月,学校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成立党委,任万钧任党委书记。学校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办学方向、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听取并尊重校党委意见。健全校党委、董事会、校务会三套班子成员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写入董事会章程。校党委委员和董事会、校务会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确保决策和行动的正确性。校长任芳带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为师生员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两会精神。学校还开展了“佩戴党员徽章 亮身份 当先锋 做表率”等活动,让身边的榜样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党建引领,发展提速。2000年5月,陕西省批准在西京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西京职业学院,学校由非统招转为统招专科。9月,学校跨入万人大学行列。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原有的校舍难以满足办学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任万钧以逢山开路的闯劲,率领班子成员四处奔波,最终选址神禾原。自2001年2月18日破土动工,任万钧在塑料篷布搭建的“工地指挥部”同施工人员日夜奋战。其间,因劳累过度生病,他仍手持吊瓶上工地,硬是凭着这股毅力,在160天完成了16万平方米的校区建设,实现当年征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的壮举。随后又以“挑战极限”的精神完成了二、三期工程建设,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学校升格统招本科,更名为西京学院。学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实施“平原建高原、高原建高楼”和“百名人才工程”。2007年,陕西向民办高校派驻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已有5名熟悉党建和教育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任职,并按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参与学校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2011年,学校获批研究生培养资格,开创了国内民办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尽管年事已高,任万钧仍身体力行。他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向师生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随时倾听师生的声音,经常参与学生各类活动。他提出的“诚健博能”校训和“三个一切”办学理念深入人心。他提出的“三中一百”辅导员队伍结构,为学校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他提出的课堂教学“三五”规范,全面、系统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体现了全面育人理念和实践导向。……任万钧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立德树人 学科牵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是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与优势强化并举,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完善体系,培育精品,夯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内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0年本科合格评估后,学校召开学科与专业规划研讨会,整合资源、集中优势,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确立了以工科、经济管理、现代艺术设计“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步履不停,2013年,在以任芳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西京人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大幕。新的领导班子在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使西京学院成为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大学”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提升、体制创新、内涵建设、资源整合、国际合作、塑造特色”的主要任务。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发展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创新转型为契机、规划为统领,集中精力抓质量工程建设。

为推动改革纵深发展,学校成立学科办、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处,统筹谋划学科专业建设,建立“董事会—学校—学院”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引进高素质银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发挥师承效应,形成学科和专业梯队,显著提升了专业实力。

学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对16个工科专业参照工程认证要求提升改造。学校分类建设、分层提升,不断强化学科特色。重点发展新材料、土木水利、智能制造、能源装备、审计等优势学科,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智能交互设计、金融科技等8个专业。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学校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塑造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价值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施思政示范课和精品重点课“双百工程”,构建起涵盖“一流课程、思政示范、一师一优”三种类别和“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建立“学院+书院+孵化”育人空间,以“课程+实训+实战”为抓手,形成“创意、创造、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教育生态。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学校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获批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高校,获批专业硕士学位点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44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3门。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人才强校 聚才引智赋能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高水平大学”为“一带一路”倡议及陕西的产业变革与技术革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必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5年,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人才强校”被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董事长任万钧主持研究制定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方案。他指出,为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必须下大力气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校长任芳要求,为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必须有全球眼光,下大决心,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以大投入引进国内外名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杰出中青年学者。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此后几年,学校先后到中科院、“985”“211”高校等重点院所走访、招聘,密切与相关院所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引进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同时,校领导带队赴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十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盛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学校按照“高端求才、海外聚才、校际引才”的工作思路,出台了《西京学院“人才特区”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开放的政策引领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重点学科巩固人才高地、一般学科抢占人才高地、弱势学科突破人才匮乏瓶颈的良好局面,吸引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专家、教授的加盟,为打造西京优质科研团队奠定了良好基础。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学校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和“硬平台”,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将“人才优先发展”从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落地为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具体项目。围绕学科发展方向,推进教师科研团队建设,设立高层次科研人才科研专项基金,成立了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山川工程科学研究院、省级科研平台15个,校级科研平台8个;一次性支付安家费和海外经历奖励费用,建设“特区楼”、“科研楼”、住宅区,自办福利性幼儿园、小学、初中,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帮助“特区人才”家属就业,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服务社会 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乡村振兴及中小企业发展,瞄准“技术革新与人才储备”两大需求,通过人才链、产业链等多链条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2016年,西京学院获批建设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瞄准国内外中子物理学应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在我国可控中子源的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于拓展可控中子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加大服务陕西油、气、煤等能源勘探、兵器工业在线无损检测等方面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以西京学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通过项目验收。实验室建成后,有效解决了制约陕西乃至西部工程结构的一些关键问题。学校还参与了世界超级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世界坝体最高“小湾水电站”以及“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库”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

依托学校建成的西安市先进光电子材料与能源转换器件重点实验室在高分子膜材料、柔性液晶显示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光能写字板“局部擦除”“多色显示”的技术瓶颈。科研团队与京东方、福耀集团等领军企业在汽车智能调光玻璃和车窗显示领域共同取得了耐高温、反式及双稳态电控调光膜的突破性成果。

此外,依托学校建成的现代果业数智化工程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及陕西省“3+X”工程规划布局,针对现代果业数智化工程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完成横向课题30余项,成功转移转化18项。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对陕西乡村振兴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陕西面花”打造为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自秦创原建设以来,学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精准对接,签订技术合同130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5.14亿元,72项科技成果完成转移转化。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项目”“电子对抗实战化训练模拟系统”分别融资450万元、500万元,各获批春种基金100万元增投资金。

凭借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举措,学校的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学校建成省级科研团队9支,有多人先后获得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称号。学校与多地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获批“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2022年,获陕西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A等。2024年,获批西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同年,“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创办的《Battery Energy》影响因子破9,跻身电化学与能源领域Q1区。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学校排名全国第二。

价值引领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优势成长

在30年的办学实践中,西京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学生优势与特长,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和“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育人理念。

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组织教师讲好育人故事,选树“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开展“为老师亮灯”“师话”等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引导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树立良师崇高形象。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有多人被授予省级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夯实育人阵地建设。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中心与书院相结合、学院与书院相结合、校团委与书院分团委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和机制。2023年起,每月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作报告,坚定师生理想信念。通过开展经典导论、西京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实践中锤炼“担得起”的好品质。学校实施“知礼行孝”“三个天天”等近百项“五育”融合育人项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设置辅导员、班主任、校外导师三支队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115个。组织实施“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文艺汇演的形式送温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支教、电商助农等活动。积极开展“志愿+”“创新+”“社会实践+”“文化+”等系列实践活动。注册志愿者人数达2.4万人,累计服务时数287.49万小时。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文化。学校设董事长、校长接待日,面对面解决师生问题;党委书记每月走访“一站式”学生社区,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二级学院开展“书记、院长下午茶”活动,围绕学业帮扶、学业提升等展开交流。行政干部、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谈话,拉近距离。建成“一站式”师生服务大厅,提供事务咨询和服务。搭建精准帮扶“对口协议”“两感信”“系列特色主题班会”三大教育平台,实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辅导和教育管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扎根乡村、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凌云,咸阳市劳模、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付斌斌,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每一天便利店创始人张培彦,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活动“优秀人”常雅倩等一大批杰出校友,他们正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着力量。

多元并进 扎实稳步推进开放办学

进入新时代,学校积极拓宽国际视野,推动开放办学,按照“分类建设,整体推进”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科学规划引导,促进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为新工科教育注入新活力。为凸显工科特色,突出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建设情况,制定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首批遴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进行认证建设,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施中法工程师等合作项目。同时,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兼顾未来学科发展规划目标,开展国际商科专业认证(ACBSP国际认证)和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认证。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重视高水平外籍教师引进,专业类外籍教师占比为80%,均为博士学位,有力促进了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共选派优秀教师及管理干部300余人赴新加坡培训、访学交流。学校还与新加坡汉桥学院合作设立海外教学基地,与英国萨福克大学合作,开设研学及本科、硕士项目。

学校与新加坡、韩国、法国、英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五年共有400余名学生参加短期研学、带薪实习、双学位及本升硕等国际交流项目。共接收来自泰国、美国、新加坡、法国160余名学生来校进行汉语学习及体验汉语、书法、绘画、剪纸与碑帖、拉面等中国文化。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海外沉浸式课程”项目合作。2023年招收的首批汉语语言进修生留学生中,已有5人被其他高校本科或硕士录取。

弦歌不辍,华章日新。不变的,依旧是教育的初心和信仰。

三十载春秋,西京人在风雨兼程中,抢抓机遇、踔厉奋发,不仅谱写了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精彩篇章,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

新时代、新征程。西京人坚守初心,志在千里,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在加快建成“高水平西京大学”步伐中,引领着民办教育事业航船破浪前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西京力量。